(營口之窗“焦點網談”)一篇新聞報道引發的渤海大街變遷
四月的濱城,花紅柳綠,春意盎然。
從營東新城驅車進入有營口長安街之美譽的渤海大街向西行駛,濃郁的現代都市氣息撲面而來——寬闊八車道的街路上,車流滾滾,如涌動的春潮;平坦筆直的街路兩側,高層建筑鱗次櫛比劃破遼闊的藍天,群山般綿延10多公里,尉為壯觀……
變了,與十多年前相比,渤海大街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性巨變!
回顧過去,渤海大街的這個變化,與當年的一篇新聞報道有關。
昔日的渤海大街 不堪回首
時間回溯至16年前,那時渤海大街還是另一番景象:
盡管渤海大街的街道依然是那樣的寬敞,但臨街僅有財富酒店、網通大廈、紅運家園、地稅局、供電公司和人民銀行等屈指可數的幾座高層建筑,稀稀拉拉地散布在長街上。大街上的建筑大多為20世紀70年代營口地震后和80年代修建的三四層連片平頂住宅及辦公樓,破敗失修。而部分新建筑,如地稅局路北的竹馨園小區住宅等,其高度也僅有五六層。
沿街的建筑高度,嚴重影響了渤海大街的景觀!
而渤海大街的人行道與大小路口的交會處落差過大,形成“臺階”,行人視為畏途;大街上小樹、矮樹多,大樹少,夏日市民步行須打遮陽傘;樓頂等廣告牌制作水平不高,過多、過濫,超高、超大,把大街的天際線搞得十分凌亂。
渤海大街是前人留下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城建寶貴資源,這樣寬闊筆直的長街在國內外大城市也非常少見,我們這座城市理應珍惜,并把它建設得更好,而眼前的渤海大街狀況讓人心痛!
當時我在營口日報社做記者,經過一番調查采訪,結合多年的觀察很快寫出新聞稿。2006年11月5日,營口日報《遼河灣》一版頭條發出了我的報道—《提升渤海大街的建設水平 打造濱城最美的景觀大道》。文內闡述的六個問題標題分別為:定位 破解模糊不清;建筑 破除低矮破舊;人行道 清理凹凸不平;綠化 豐滿單薄樹木;廣告牌 封殺粗制濫造;交管 清除貨車混行。
文章在《定位 破解模糊不清》一段寫道:“如果沒有明確的定位,渤海大街就會迷失發展的方向,失去自身特色。今后,渤海大街應多建辦公寫字樓,鑒于街道的寬度不建(或改建)商業建筑,少建住宅建筑。”
文中特別提出:“如此寬闊的渤海大街,決定了街道兩側的建筑必須要以高層為主。”
這是一篇渤海大街的全景式新聞報道,我沒有料到的是,這篇報道拉開了渤海大街一次重大變遷的序幕。
報道獲高層批示 渤海大街滄桑巨變
這一報道得到了時任營口市委常委、營口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后任營口市委副書記、營口市市長)高軍的重視,他在當天的報紙上批示寫道:“營口日報郭志民同志這個思考和建議非常好,從我個人角度完全贊成。歷史留給我們這樣一條大街,應該說非常難得。‘打造成我們這座城市一條美麗的景觀大道’,既有條件又有必要。請規劃建設委、城市綜合執法局、交通管理等部門認真對待,并結合實際規劃,控制建筑,管理、改造、整治,認真研究些具體辦法,經過幾年的努力使渤海大街發生明顯變化。”
根據市領導的指示精神,營口市規劃建設委員會編制了渤海大街的城市設計,把渤海大街作為營口“體現現代風貌景觀的主軸線”,對大街兩側的建筑、綠化及牌匾廣告等精心設計;對渤海大街予以重新定位;對沿街的建筑高度提出要求,嚴格控制低層建筑,并對高層建筑的布局作出規劃。
營口市綜合執法局對渤海大街的戶外廣告進行了普查登記和清理整治,一批傻大黑粗的樓頂廣告牌“下課”。經過清理整治,使沿街戶外廣告設置規范有序,整潔一新,亮化齊全,使其符合城市總體規劃需要,遵循戶外廣告“高起點規劃、高質量管理、高品位設置”的原則。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作出渤海大街每天6點至22點限行大貨車的決定,信號燈旁掛上大貨車禁行標志牌,大貨車可繞行金牛山大街。
2007年,我市打通了太和北街經渤海大街至金牛山大街的太白路,第二年,渤海大街太白路口設立了交通信號燈。
2008年,位于渤海大街西端的東北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西炮臺濕地公園開工建設,濕地公園總面積1.24平方公里。
2010年,我市投資對渤海大街的人行道進行了平整改造,鋪設高質量人行道板。
2011年,我市對渤海大街路邊兩側的灌木綠籬更換10—20年生的山東、河北國槐等高大喬木樹種,在9.3公里沿線栽植約3000多棵。這樣,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渤海大街,第一次擁有了像樣的行道樹。住建委及園林部門加強管理,新建大樓拆除門前綠化帶搞大面積硬覆蓋的現象基本不見了。
報道刊發后引起社會反響,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于女士給我打來電話說,她和同事看到報道后,感到記者對渤海大街建設的建議非常好,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建議的內容也比較全面,有的觀點具有鮮明獨到之處。于女士說,渤海大街旁傳染病醫院搬遷后,大院里還留有一片小樹林,我們建議保留這處小樹林。“渤海大街的‘綠色’并不是很多,留住這片‘綠色’,周圍六七處小區的居民飯后茶余有了休息游玩之處,渤海大街又可多一塊綠地。”對這些專業人士的建議,我及時作出報道,結果被住建委等政府部門采納,于2007年建成了占地近3萬平方米的渤海大街唯一街心花園—泰和園。
渤海大街的文章見報四五個月后的2007年春季,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出臺一個重要規定:今后渤海大街中段臨街建筑原則上不得低于17層。其依據是:渤海大街道路控制紅線為80—100米,17層及以上建筑高度可達到50—100米,基本達到建筑高度與道路寬1:1的合理比例。這個重要規定至今仍在執行。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我在渤海大街報道里提出的建議全部得到采納并落實解決。
報道刊發最初五年,渤海大街變化之大,莫過于沿街的建筑。據營口市住宅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此時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已更名為市住宅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介紹,2007年至2011年,渤海大街兩側新建的高層(即9層以上)建筑增加了100多座,而在建的有200多座。
這次渤海大街的重大變遷,可以說是1980年代渤海大街全線基本貫通以來的第一次。
明天的渤海大街 我們滿懷憧憬
當初渤海大街的報道五年后,我曾就未來若干年“景觀大道”渤海大街的發展前景,采訪了市住宅和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主管城市規劃的副主任王生才。
他說,我市已將渤海大街定位于營口市主城區的重點景觀軸線,現代服務業的核心軸線,營口迎賓大道或通廊。最需要控制和引導的重要部分,是建筑景觀。
按照新制訂的城市規劃,2016年前渤海大街兩側將形成更大規模的高層建筑群,新建高樓數百座。臨街以大型公共建筑為主,點綴些超高層(30層以上)和小高層,形成街路兩側兩道錯落有致、橫S型優美的天際線。
建筑物色彩以淺色暖色調為主。外立面裝飾,注重細節,樓頂外觀豐富多彩,白天和夜間均顯現出獨特的景觀效果。
公共建筑一樓一景,一特色。顏色清晰明快。住宅小區一樓盤一風景,防止“千盤一面”。建筑體量除大型公建外,住宅等長度不得超45米,防止“大板樓”出現。沿街建筑原則上不批多層,以嚴格控制低層建筑。對渤海大街沿街建筑的夜間亮化,我市做了統一規劃和亮化設計。
渤海大街莊林公路(現更名為工農路)以西的主城區路段,綠化工程按高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形成地被、橫紋、灌木、背景林喬木組成的立體綠化景觀。同時盡量保護、保留原有綠化樹種、植被,補植一些大樹。
新建樓房臨街不許開交通路口(可支路開口),防止破壞綠化,保證綠化帶的連續性,減輕渤海大街的交通壓力。
他還向我介紹說,我市在原住建委初審的基礎上,2010年開始,又建立了專家咨詢和規劃聯審制度,規劃聯審由市長主持。臨主次干道兩側的建筑物、大型公共建筑、較大的樓盤和重要城市基礎設施開工建設之前,都要經過專家咨詢和規劃聯審。渤海大街上的建筑物、城市基礎設施等,是我市專家咨詢、規劃聯審的重點區域。
11年的時間過去了,上述主管城市規劃負責人介紹的“景觀大道”的建設目標基本實現。2011年,渤海大街新建集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及公寓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營口萬達廣場,萬達廣場由高層建筑群組成。2013年,時隔11年,我市投資7000萬元,再次對渤海大街39米寬車行道進行了大規模改造(非機動車道進行了表層翻修),預計可保證15年使用年限。當年,全街統一更新了美觀大方的懸臂式“讀秒”倒計時交通信號燈。
2018年以來,渤海大街又陸續開工建設了中天大廈和玖樾府、星河新天地住宅小區等高層建筑。
不過,在渤海大街盼盼路路口,卻建了一座5層辦公樓,首次突破了我市對沿街建筑高度劃出的紅線;大街的平安路口,一座20多層的爛尾樓多年沒有續建;渤海大街中段大樹稀少,還不是一條林蔭大道;渤海大街綠化還有很大空間,還應再上檔次水平,沿街可在適當位置開辟幾座街心花園或小型公園……
白璧微瑕,如果說16年前的渤海大街是一只丑小鴨,那么今天已嬗變為美麗的白天鵝??缛?022年,我們憧憬著未來營口像當初規劃建設這條大街那樣,以超前的意識、宏大的氣魄、實干的精神,沖出經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壓力的羈絆,邀請國內外知名城市規劃專家來營口對渤海大街“繪藍圖”,再次書寫這條大街建設的新篇章,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完成渤海大街的始創者建設“世界名街”的美好夙愿。
相關鏈接:
渤海大街的“前世今生”
建國初期,人們沉浸在祖國大發展的夢想之中。
上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時期,以中共營口市委第一書記鄧仲儒為核心的營口市委、市人委(即后來的市政府)領導,主持營口規劃了“三大工程”(即遼河公路大橋、鐵路大橋、防潮閘工程),同時提出了建設三干線、營口賓館等配套項目方案。作為“三大工程”的配套項目之一,比照心目中的世界“四最”街道,即最寬、最直、最長、最有名氣的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制訂了建設三干線(1979年正式命名為渤海大街)的宏偉規劃,當時定下的目標是,街長5公里,街寬80—100米(一說街寬120米)。
這個規劃真可謂大膽超前,因為即使是具體搞規劃的技術人員也并不了解香榭麗舍大街的數據(若干年后營口人才得知,香榭麗舍大街寬為100米,最寬處為120米,雙向八車道,長不過1.9公里)。而營口當時的主要街路遼河大街不過十幾米寬。更為重要的是,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世界的名城,而營口當年卻是一座不為國人所了解的小城,人口約20萬。
營口“三大工程”曾受到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黃火青的贊同,并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寫信請示,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到營口視察了工程情況。營口“三大工程”由于最終方案沒有敲定,加之國家當時正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而擱淺。而三干線則動用數萬立方米土方修筑了路基,1960年形成了西起現在的營口中專(當時為師范學校),東至現在的市府路不足1公里的石頭路基,鋪著兩層大小碎石(是那種能打出火花的優質碎石),路中央有柏油路面。
然而,正是有了當時營口人放眼世界的眼光和雄心,才使后人得以在1980年代中期至世紀之交建成了這條寬度有所減少(60—80米),長度卻達10公里的營口標志性街道——渤海大街。如今的渤海大街直長(不算彎度以外路段,即西炮臺至工農路以東)已是13.5公里,加上2009年續建的東段(渤海東大街),總長已達25公里。
當年我寫的報道見報后,曾參與渤海大街初期和宏觀規劃的原營口市計委工作人員王恩化老先生找到我,向我介紹他在《論天下第一街》中的學術論點:渤海大街的長為13.5公里,寬為60-80米,平是平均海拔高度3米,直是均在北緯40.6度線上,其長、寬、平、直四要素綜合指標,可能創造了世界之最。這一結論,是80歲的老先生親自測量了渤海大街,并查閱了《世界名勝大辭典》《世界地理》等十幾本著作文獻之后得出的。
文章作者:郭志民 (《營口日報》原記者,??恐魅?,著有作品集《瞭望者》一書)
供稿作者:郭志民(特約)
原創發布:營口之窗官網
版權聲明:營口之窗所有內容,轉載須注明來源,禁止截取改編使用。
上一篇:營口:“綠碼”使老年人乘車和購物難問題亟待解決
下一篇:最后一頁